红军长征无疑是人类军事史上的伟大壮举,它不仅是中国革命史上的里程碑,更是全球军事历史上的一座不朽的高峰。在这场长征中,四渡赤水、飞夺泸定桥、攻占腊子口等壮丽的战役,每一场都堪称传奇。这些战斗,无论放在哪个时代、哪支军队面前,都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。
对于红军长征中最为危险的时刻,众说纷纭。然而,从我的角度来看,腊子口战役无疑是最为致命的一次。
今天,我们一起回顾那段历史——腊子口战役,这场比飞夺泸定桥还要更加凶险的战斗,看看我们的先辈们是如何在生死边缘奋力拼搏,艰难突围的。
展开剩余82%1935年9月16日,腊子口战役爆发在四川与甘肃交界的腊子口地区。此时,红军已经身陷绝境,腊子口成为他们面临的最后一道难关。我们先来梳理一下当时的背景,揭示这个战役的重大意义。
腊子口战役爆发前,我党刚刚度过了历史上最为黑暗的时刻。尽管红军长征途中曾经历四渡赤水和飞夺泸定桥这样的生死考验,但这些外部的困难都不足以撼动党和军队的信心。只要红军上下一心,路径正确,就能够战胜一切敌人。正如在四渡赤水之前,红军虽然屡战屡败,士气低迷,但召开遵义会议后,毛主席的领导让所有中央高层团结起来,经过集体努力,成功逆转局势。明智的领导、正确的路线和团结的队伍,这三大基石在前两场关键战役中帮助红军绝处逢生。
然而,腊子口战役前的红军局势已经发生了剧变。红军的三大支柱出现了巨大的动摇,特别是由于张国焘的分裂野心,使得中央领导权面临严峻考验。1935年6月14日,经过大雪山的艰苦跋涉,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会师。虽然会师时,兄弟部队的相见带来了喜悦,但很快,权力斗争便在两支军队之间暗流涌动。
红四方面军在会师前,其部队有着强大的实力,他们拥有约8万人,而中央红军在湘江惨败之后,剩下的只有1万余人。随着中央红军的失势,红四方面军的领导人张国焘逐渐浮现出其野心。张国焘不仅要求更多的权力,甚至想要改变北上路线,主张部队南下四川,这一计划无疑为中央红军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内部分裂。最终,张国焘甚至开始密谋通过武力控制中央,最终这个密电事件被叶剑英截获,幸得毛主席的果断决策,中央红军成功提前北上。
然而,尽管党内已经面临了如此严峻的权力斗争,红军的信心和士气依然处于低谷。此时,攻占腊子口,便成了红军能否生存下去的关键节点。红军的最高指挥官毛主席知道,如果不能迅速攻下腊子口,红军将再次陷入分裂之中,北上路线也将成为一个彻底的失败。因此,毛主席下达了必须在三天内攻占腊子口的命令。
腊子口,作为四川通往川北的战略要地,地形极为险恶。两岸悬崖绝壁,中间是湍急的河流,敌军在高地上修建了坚固的碉堡并驻扎了大约一个营的兵力。在这些天险地势和敌军强大的火力下,攻占腊子口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。敌人火力压制下,红军不仅需要在悬崖峭壁上架设浮桥,还要渡过湍急的河流,并攀爬绝壁,最后面对坚固的敌人防线发动进攻。在这种极度困难的环境下,红军士兵们只能依靠步枪和手榴弹进行攻坚,然而,他们的装备和体能已经严重不足。
然而,在万分危急的时刻,红军发现了敌人防守的一个致命弱点——敌人的碉堡没有屋顶!这为攻占腊子口提供了可行的机会。就在大家束手无策的时候,一位名叫云贵川的年轻战士挺身而出。这位来自苗族的年轻人,曾在深山中跟随爷爷采药,攀爬悬崖对他而言如同家常便饭。于是,在团长王开湘的决定下,红军突破了敌人的防线。
9月17日,战斗正式打响,红军主力吸引敌人火力,为突击队争取时间,成功完成了攀爬悬崖的任务。尽管过程中战士们有的跌落,有的手榴弹失误,最终,突击队员们凭借着勇气与决心,跳入悬崖减少空气阻力,成功炸毁敌人碉堡。
在这场战斗中,云贵川英勇牺牲,成为了那个年代无数无名英雄的代表。虽然他没有留下真实姓名,但他的英雄事迹却被后人铭记。正是这些无名英雄的奋斗和牺牲,才为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未来铺平了道路。
攻占腊子口后,红军顺利穿越,来到了哈达铺,这个有“长征加油站”之称的地方。在这里,红军得到了休整和补给,士气得到了恢复。而更重要的是,红军还获得了一张至关重要的报纸,报纸透露出陕北红军的消息,这让中央党意识到,在陕北地区,依然存在一块革命根据地。这一发现,改变了红军的命运。毛主席做出了历史性的决策,决定改道前往陕北,而这一决策也为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。
腊子口的攻占,不仅打破了敌人防线,也让红军找到了通向陕北的生路。这道天险的突破,也象征着红军生死存亡的分水岭。回顾历史,腊子口无疑是长征中的最险之地。
发布于:天津市线上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